|
新聞中心
|
十八大后的物流走向觀察 |
趨勢一:
物流業競爭力提高
衡量物流業運行效率的指標——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我國高出發達國家1倍左右。國內領先的物流企業與跨國企業相比,無論是規模、品牌、盈利能力、國際市場份額,還是物流服務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等,均有較大差距。十八大后,隨著物流產業進一步得到重視,這種局面將有望改善,物流業在競爭中得到極大成長。
趨勢二:
物流業告別粗放型發展
物流網絡完整性、協調性、配套性差,整體效率不高。物流市場主體龐雜,企業集中度低,誠信體系缺失,競爭秩序失范等問題比較嚴重。物流企業組織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不高,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物流運作方式與資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十八大必將進一步提高產業從改革開放初期來的粗放型向技術密集型大幅邁進。
趨勢三:
協調各地運力運種不平衡問題
普通倉儲、公路普貨運輸等傳統服務供大于求,供應鏈一體化的專業服務能力不足;東部沿海地區物流業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相對較慢;城市物流相對發達,農業和農村物流相對落后;國際貨物貿易發展很快,但服務貿易滯后;物流資源整合不足,物流業和相關產業互動性不強;應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綠色物流等環節比較薄弱。隨著東西部地區的協調、互相促進,隨著產地和銷地的一體化運作,運輸工具的大量投入,不平衡現象有望減緩降低。
趨勢四:
物流業生存環境得到改善
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項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續攀升,而物流服務價格上升空間有限。多數企業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潤狀態下運行,缺乏發展后勁。十八大后,隨著一系列對產業的扶持政策出臺,物流業的配套環境必將越來越好。
|
|
|
|